除 了 在 人 裡 頭 的 靈 , 誰 知 道 人 的 事 ; 像 這 樣 , 除 了 神 的 靈 , 也 沒 有 人 知 道 神 的 事 。

Image

一、“个体→整体”模型

什么是“个体→整体”模型?它基于以下两条假设:

1、一切事物在底层上都是互相联系的。

2、整体能提供比个体本身更多的信息。

第一条很好理解,第二条是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你要买一张沙发,除了考虑它的材质、舒适度、耐用性、价格之外,还要考虑什么?

它与家里的风格是否搭配。

如果你把一张复古的沙发,放进一个现代简约风格的房子里,显然会非常奇怪,这就是“整体性”。

沙发这个个体,放进整体的语境中,就被赋予了新的信息。

我们永远不能孤立地去考虑问题和事物,而应该不断地追问自己,它的背景和场景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出现?它的出现带来了什么、导致了什么?

也就是把我们研究的对象本身,通过深入挖掘,将它与我们已知的系统、体系,联系起来,从整体去看待问题。

事实上,无论你做何种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定是更加往整体化靠拢。从分工、细化的时代,走向多面、立体的时代。

你必须把自己的工作与团队、项目、业务连接起来,从整体的维度去思考,重新审视过往的经验,重新优化、组合,发现新的创新点。

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二、“输入→输出”模型

“输入→输出”模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系统思维模型。

什么是系统?

简单来说,系统就是“元素”和“结构”的组合。

把一定的元素,通过不同的结构组合起来,使它们具备整体性,这就构成了一个系统。它最关键的一点为系统包含一个“转换”的过程。

简而言之:系统的存在,一定是因为它达成了一种转换:将某些不够好的、无序的状态,转变成更优的、有序的状态。

前者,就叫作输入;
后者,就叫作输出。

一个系统、一个结构是否高效,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否更好地将前者,转换为后者。

系统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几乎随处可见:

企业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城市可以看作一个系统,一个餐饮店,一个团队,一个推特账号,都可以看作一个完备的、小小的系统。

它的本质,就是帮助你,从更高的维度,用整体的视角,摒弃掉纷繁复杂的干扰,去专注于它的“输入”和“输出”。

这就是系统的本质,也是世界上许许多多事物存在、持续发展的本质。

三、“供给→需求”模型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里面最基础的概念。

它们可以说是商业社会运行的基础,时刻练习用“供给→需求”模型的视角去看待事物,可以大大敏锐你的商业嗅觉。

举个简单的例子:

有推友问:我想做自由职业,可以做点什么?如何才能靠自由职业活下来呢?我们建议要想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1、我有什么?

2、谁需要这些东西?

3、我如何能把我已有的东西,转变为别人需要的东西?

想明白了,基本上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哪怕解决不了,你也有了思考的方向。

进一步,我们可以给“供给→需求”模型,再加上一个环节“约束”,使之成为“供给→需求→约束”模型。

什么是约束?

它问的是:你的行为会受到什么条件约束?你需要遵从哪些限制、假设和框架?这可以更进一步细化我们的思考。

像这样,在生活中,有许多场景都可以多问自己:它们是如何连接起来的?它们之间的需求、供给和约束,分别是什么?这可以不断提高你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动力→阻力”模型

很多问题的本质,其实都是动力与阻力的博弈。

动力超过阻力,改变就会发生,行为就会成立。反之,则会停滞——道理就是如此简单。

为什么很多人总是难以“坚持”某个习惯,总是不知不觉就放弃了?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些习惯只是来自外部,而不是发自内心地想去做,从而缺乏最根本的“动力”。

所以,不要去强迫自己坚持某个习惯,而是要去发现:

1、你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危害?

2、你这样做了会有什么好处?

3、你可以采取什么简单的步骤,一步步逼近目标?

让自己的大脑接受这个理由,慢慢地、一步步地,向设定的目标靠拢。

比如学习,要想坚持学习,最好的方法是应用。只有从应用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它们才会反过来成为你坚持学习的动力。

而不是靠“学习有用”“学习是好的”这些别人灌输的理念,去强迫自己每天读1 小时、2 小时的书。

不仅仅是个人习惯,很多更宏大的问题,本质上都是“动力→阻力”的博弈。

从这个角度思考,你才能真正发现病根所在。

所以,不妨试着用“动力→阻力”模型,思考一下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现象,你会更容易发现其中的症结。

Image
1. Scisummary

最好的AI总结了几秒钟的科学文章。

Scisummary快速准确。

立即尝试此工具:

2. mymap ai

使用mymap将笔记转换为结构化论文。

减少写作压力,专注于提炼思想。

3. Stey AI

Stey使用AI从用户行动重播中识别客户体验问题。

4. Chromox AI

引入MoveAnimator,这是由MagicAnimate提供支持的最终AI工具

视频创建者会喜欢这个。

现在试试:

5. FlexClip

轻松地为品牌,营销,社交媒体,家庭和任何其他目的创建和编辑视频。

灵活的编辑,令人惊叹的剪辑。

6.怀特

将您的网络浏览体验升级为所有人的终极Chatgpt助手。

Wiseone是一种独特的AI Chrome扩展,节省了时间,可以轻松访问可靠的信息,并增强了学习和智能。

7. Scispace副驾驶

Scispace Copilot为文章提供了实时答案,无论您在线阅读何处。

无论您走到哪里,都要带您的AI研究助理。

8.莫妮卡

莫妮卡(Monica)是一个由AI驱动的扩展程序,可以与您聊天。

– 使用80多个模板生成文案写作,
– 翻译,改写和在任何网页上说明文本。

它可在所有网站上使用,可以通过CMD(CTRL)+M访问

9. CMJ

改善您的写作,获取编码问题的答案并使用Chatgpt键盘快捷键生成博客文章。

安装此Chrome扩展名,然后按CMD/Alt + J!

10. stalsoto

最好的AI驱动的Chrome扩展程序可安排会议,而不会离开收件箱。

无需新的日历或独立应用。

11. Tinywow

获取通常支付的工具的免费版本!

包括:

•Adobe Acrobat Pro(PDF编辑器)
•Photoshop(图像编辑器)

Image

12. PDF驱动器

8100万个电子书供您免费下载。

它是PDF文件的最大搜索引擎。

Image

13.伽马应用

幻灯片的快速替代品。

像甲板一样出现。像文档一样分享。

Image

本帖来自AI牛人:
@hasantoxr

Image

推文字数:3600
阅读时间:6分钟

很多人在介绍自己的职业时,总是说“我为XX公司工作”。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把自己当成一家公司,以此为起点,看看是否会有不同的视角:

老板是你的大客户,你的工作就是你想卖给他的产品,公司就是销售渠道,劳动合同就是供货合同。

升职就是扩大销售量,加薪就是提价,新职务就是开发新产品。跳槽就是换客户,转行就是产品转型。

有一些同事是你的供应商或合作伙伴,还有一些同事是你的竞争对手……

这些可不只是比喻,一个企业想要得到某个方面的专业服务,比如广告服务,他会有两种选择:

A、找外部广告公司,签一个为期一年的广告服务合同;

B、他可以自组一个广告团队——如果老板希望得到更好的配合。

本质上说,每一个人的工作都是可以被服务外包替代的。所以,用企业经营的思维,你可能会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比如996现象,看成人与企业的问题,是一种剥削,但把自己想象成一家企业,本质是因为你身处一个因为“产品过度竞争”引发的买方市场。

在所有的公司类型中,有一类公司特别像拥有专业技能的白领,那就是——专业服务类公司,比如会计、保险、审计、咨询、律师、公关、广告、投行、设计等商业机构。

专业服务公司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

1、高度定制化和高度客户接触。这是不是跟你的工作很像?虽然你有自己的专业,但具体做什么,都是领导说了算,这是“高度定制化”;

2、你不像产品型公司一样只要把标准商品交给客户或消费者就行了,在你的整个“生产、销售”中,上司的参与度非常高,这就是“高度客户接触”。

专业服务公司跟产品型公司最大的差别在于,公司最重要的资产都是无形资产,一个是人才,一个是客户关系。

而职场人士的两大“资产”,同样也是“专业能力”和“与领导的关系”。

一家小型专业服务公司如何跟它的大客户打交道,其中很多经验可以转化为职场人士“向上管理”的方法。

下面,我就从这个角度,给大家一些建议:

1、建议一:理解自己

从事专业工作,不代表上司觉得你专业。

职场人士的“专业能力”,相当于一家专业服务公司的人才结构。以此标准,专业服务公司可分为三种:

1)效率型服务:提供的服务完全可替代,就看谁的效率高,比如客服外包、销售外包。

2)经验型服务:提供的是靠时间积累的专业经验,替代成本比较高,比如会计、营销类服务。

3)专家型服务:提供的是完全不可替代,高价值的专家型智慧,比如审计、律师、投行、金融类服务。

很明显,三类公司的价值是依次提升的。比如广告公司,从物料媒体的制作型公司到提供策划的整合传播公司,就是“效率型”向“经验型”的过渡;

大而全的整合传播公司从业务中划出一块,设立专业壁垒更高、利润更高的“网红工作室”,这是“经验型”向“专家型”的拓展。

大部分专业服务公司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总是努力往价值链上游走。

职场中大部分工作都是介于三者之间,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如果你的工作大部分人都能做,那么你的价值就在于效率,即更快的完成,或者是成本,即你比别人更便宜;

如果你的工作需要独家的专业经验,那么你的价值在于成果,人家请你就是要解决疑难杂症的,你哪怕天天睡觉,只要能金手指动一动就解决问题,你就是有价值的。

当然,大部分工作两年以上的职场人士,既不是简单劳动,也不是高知识的专家,类似于“经验型服务公司”。

这类公司最大的难点在于经验是感性的,很难用过程评估;又只是工作的一个环节,无法用结果评估。客户的心理永远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想要让自己的经验获得更好的感性评估,唯一的方法就是“争取更多的授权”。

专业服务公司获得更大授权,可以降低沟通成本,并获得工作成果的解释权,这个意义对职场人士同样如此,有更大的权力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还能把“我觉得”和“你觉得”变成“我们都觉得”。

所以,这就涉及到“专业能力”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资产——客户关系。

2、建议二:理解客户

专业能力强,不代表你服务就好。

专业服务公司的名字中,即有“专业”又有“服务”,但“专业”是定语,“服务”才是中心词,才是本质。

这正是很多广告圈的大腕,自己出来开广告公司都是亏掉老本的原因,这跟职场上,专业能力强的人不一定能出业绩是一个道理。

这并不是说专业能力不重要,而是说,要把专业能力转化为服务能力,才能让客户满意,让领导满意。

如何做到这一点?

专业服务公司最容易犯的毛病是“感兴趣的是病的本身,而不是病人”,喜欢秀一些酷炫贵而不实用的东西忽悠客户买单;

同样,专业能力强的职场中人也最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只注重对专业本身的理解,忽视了上司背后的需求。

有一位研发部门的读者向我抱怨:

说他的上司不懂技术,不尊重行业规律,老是要他们拿出一些短期内见效的方案出来。他已经当了几年领导,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出头的日子……

我想:做下属的,眼睛虽然天天盯着领导,其实永远跳不出自己的思维限制。比如说,你知道上司最大的压力是什么吗?

是晋升!

一辈子烂在一个职位上悠然自得地做一份工作的老员工很多,但一个上司如果在同一个位置上超过三年,心里就会恐慌。你老整长效方案,他能不急吗?

服务能力不是让你整天低三下四拍上司马屁混圈子,而是理解上司的核心需求,用你的专业优势解决他的痛点问题,比如上面的情况,就要在长期价值和短期业绩之间做平衡。

广告行业的经验人士都知道,客户是那种三天不知道项目进展就“慌得一比”的物种,所以最好的与客户相处的方式就是“主动沟通”,把沟通变成惯例。

所以,如果你觉得理解上司的需求太难了,也有更简单的方法——事无巨细,及时汇报,不管是项目进度、工作重点、还是时间节点,人员安排,去缓解上司内心的恐慌。

有经验的领导,都会通过沟通把工作往自己需要的方向上引导。

只要他没有明显地说“这事你自己办不用告诉我了”,那就是你的汇报还不到位。

沟通还有一个作用,上司的需求会产生阶段性的变化,尤其是来自高层的原因,你根本不知道,只有主动沟通,你才能把握这位“老客户”需求的变化,并抢在其他同事之前,给予满足。

3、建议三:理解满意度

服务好,不代表客户就满意。

专业服务行业有一个重要的公式:

客户满意度=实际体验-期望值。

期望值越高,越容易失望,这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

广告公司为了争取客户,往往把自己包装得天花乱坠,花重金去请外脑,赢得比稿。

可一旦签下客户,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控制(其实都是降低)客户的预期值,要敢于跟客户说:

“我在比稿时拿的是Demo,是我们未来几年的目标,但眼下,我们还应该首先讨论一下不同成本方案下最可靠的技术”。

这就像求职面试时,总是把自己包装成无所不能的超人一样,但从工作的第一天起,你就不能乱盖楼了,也要学会管理领导的预期值。

可能有人觉得这是在欺骗客户,欺骗领导。那是你思考方式格局太小,做事要有长远目标,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小目标;要让上司看到你的潜力与长远价值,也要让他知道你的现状和努力。

在上司眼里,最好的员工是每次都能进步的人。

但是,想要每次都能进步,那每次进步的步子就不能太大,否则容易扯着蛋。小步慢跑几次下来,你就得到了“预期管理”中最重要的东西——“可预测性”。

“可预测性”的核心是“能力圈”,所以别做万金油式的员工,要清晰地建立你的能力边界,比“哪些擅长”更重要的是——你哪些不擅长。

从数学上说,只要有一个点,和一个方向,你就能想象一条无限长的线。

大部分获得晋升机会的人,其职业发展都有很强的“可预测性”,这是领导提拔下属的重要决策依据。

4、建议四:理解生意

就算客户满意,不代表你能赚钱。

大部分专业服务公司其实是一个很苦逼的生意,特别是“经验型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人才”和“客户关系”都是易变又无法快速增长的。

效率型和专家型比较容易定价,前期往往是计件,后者是项目提成。

但“经验型”的工作很难定价,不管是会计代账,还是广告服务费,常常以月费的方式进行,这跟白领的固定月薪是一个道理。

这种“为时间估值”的方式,表面上尊重专业,假定大家“出售”的每一分钟都是专业服务,可实际上人跟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远没到这一步。

商业上,甲方与乙方相互猜疑,甲方各种压价,乙方就各种降低出品质量,成为专业服务行业的常态。

工作中上司怀疑员工“摸鱼”,又无法证明,就用加班与变相加班的方法,“小A啊,这个工作不急,周一早上给我就行了。”

员工觉得,反正你怀疑我“摸鱼”,我索性就摸给你看。

这是一个死结,如果你做到了前面说的“获得更多授权”、“理解领导的需求”、“管理领导预期”,仍然无法获得一个满意的“时间估值”,那就要换大客户——跳槽了。

如果你觉得天下乌鸦一般黑,你就只剩下自己做“乌鸦”一条路了——创业。

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总结一下:大部分专业人士在进入职场的第一天,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现在在为一家公司工作了。

其实,你自己就是一家“一个人的专业服务公司”!

再小的公司,哪怕只有一个大客户,也不会觉得自己在为客户工作,不是吗?

所以,最好的职场生存之道就是像“公司做生意”一样工作,把你的专业知识“产品化”,把你的工作“服务化”,克服人性的脆弱与短视,用商业决策的思维来指引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