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 慧 人 的 口 說 出 恩 言 ; 愚 昧 人 的 嘴 吞 滅 自 己 。
Add Your Tooltip Text Here

专访:黄磊牧师与武汉下上堂教会(下) |阿信

爱人如己:灾区事工、食物银行、发起全国基督徒献血日

阿信:您的同工萧文光牧师这样评价您:“想法很多、很大,敢于去尝试很多没有人做的事。”2008年汶川地震爆发后,您和国内一些牧者发起“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并在灾区事工三年,“武汉下上堂教会”在公益事工上也一直走在国内家庭教会的前列,请您略作介绍。

黄磊:2008年初,“武汉下上堂教会”固定聚会的信徒已经有100多人。这时,中国南方遭遇凝冻,武汉也特别严重。我们教会冒着冰雪给贫困户送棉被、御寒衣物、食品。但那段时间,也有大量旅客滞留在火车站,汽车排成长龙停在高速路上,动弹不得;供应跟不上,一杯白开水卖到20元,一盒方便面要价50元,但是我们教会却没有发动弟兄姊妹前去救助。这两件事,既带给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悔改“光和盐”的事工做得还远远不够。

这年3月,北京锡安教会金明日牧师主持召开了全国牧者研讨会,差不多有200名牧者参加。在会上,我分享了我们教会在年初凝冻期间做的事工

和上帝带给我们的感动。大会之后分小组讨论,没想到我这个小组来的人最多,大家对基督教爱心事工非常感兴趣。

利用开会的间隙,有朋友介绍我去民政部拜访急难救助司司长王振耀先生。交谈中,我请教王司长:“如果中国发生灾难的话,我们作为基督教团体,能不能组织机构到灾区去?”

王司长回答说:“当然可以!”

这时我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王司长印象深刻,我说:“中国要发生大的地震。”

这是2008年3月。

这次牧者研讨会上,大家约定,今后中国一旦发生大的灾难,教会要彼此搭配、联合事工。家庭教会要公开做社会关怀的工作,用实际的爱心为主做见证。

回到武汉,我就和一直关心我的美国牧师保罗联系,请他帮忙联系美国基督教救灾机构。没过多久,美国最大的一家基督教救灾机构就把他们的章程、救灾技术、程序、安全注意事项等等寄给我。我紧锣密鼓地请人翻译。我们还约定,6月22日请该机构的负责人来武汉(往返机票自费)给我们讲急难救助的事工原则和技巧。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汶川地震爆发。

有几个小时成都的电话打不通,线路通畅后,我和四川圣爱基金会的理事长孟长寿弟兄通话,约定当天成立“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

5月15日,我带领我们教会7人救灾小组并带着物质,赶到成都,并在成都波特酒店建立“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总部,这是1949年之后中国家庭教会出现的第一个联合事工机构。

这一年被媒体和学者称为“中国NGO元年”。汶川地震爆发后,数百万志愿者涌入灾区,参与救灾,各种民间草根公益机构也雨后春笋般地成立,“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就是其中的一个。

由于我们在地震发生前就有预备,因此几乎是最早进入灾区。除了送去矿泉水、牛奶、食品、衣物之外,根据灾区的实际需要,教会在武汉购买了大量的手电筒、雨伞,差不多5000多台短波收音机。

我们特别关心灾区妇女和孩子的需要,买了大量的婴儿用品、纸尿裤、和妇女卫生用品。这方面的需要当时被大多数救灾机构忽视,因此当妇女们拿到我们送给他们的物品时,很多人感动得流泪:“真谢谢你们,为我们考虑的这么周全!”

我们当时得到一个异象:“让所有在灾难和贫困中有需要的人得到帮助”;我们也权衡利弊,提出了适合中国现实情况的四条“事工原则”:使老百姓得实惠,使政府得政绩,使信徒得造就,使上帝得荣耀。

在救灾事工中,我们教会的弟兄姊妹也大得造就。差不多有一半的人到过灾区服务。我们也和全国差不多几百家家庭教会同工,给灾区送来几千顶帐篷,每个帐篷上面都印上“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和“耶稣爱你”的字样。

我本来的计划是在灾区工作几个月就离开。但6月份的一天,凌晨4点我们买了生活所需的物资,从成都运到绵阳安县秀水镇金山村。那天天气特别热,发放完物资,大家感觉很累,正准备离开。这时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妇人,不停地拉着我的手哭,不住地重复一句话:“没有希望了,没有希望了!”

当时我没有完全明白老太太的心情。离开后,我问同工:“刚才老太太不停地说‘没有希望了,没有希望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同工提醒我说:“你看这个村子有什么不一样?”

我说还真看不出来。

他说:“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村子里几乎没有小孩!”

“哎呀!”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地震那一天,仅仅90秒的地震,山体滑坡,把这个村唯一一所小学校全部埋没,从老师到孩子没有一位幸存者。这位老人的两个儿子、三个孙子,全部丧生。

这位年过六旬的老太太,经历如此的变故,打击之大可想而知。我想起她哭诉时告诉我,她的头发就在地震发生后的那一晚全部白了。我以前从书上听过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现在老太太让我看到了真人。

我和同工赶快又去她家里,送去米、菜、肉等生活必需品给她。他们这个村在山上,我们差不多每过两三天就要送一次物资。一次回来的路上,我心里很难受,想着这些灾民很多失去了亲人,经济和物资上的帮助、短期的陪伴和鼓励看来远远不够,还需要有人长期留下来,陪伴和关爱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慢慢地走出艰难,找到盼望。我边走边祷告,这时仿佛听到有声音对我说:“如果我要把你留下来,你愿不愿意?”

这时我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我明白陪伴的工作不是三五个月那么简单。我祷告主说:“主啊,如果你要让我到这里来的话。就告诉我,让我完全的能够放开。”

6月底,我回到武汉,征得妻子和儿子同意后,向医院写出辞职申请。一连提交了三次,最后医院领导回复说:“我们每天都看电视,清楚灾区的惨状,很震撼,也想帮助他们。这样,我们同意你去,不用辞职,也为我们医院尽份爱心。”

从那时起,直到2011年夏天,我大部分时间都呆在绵阳。“下上堂教会”的日常牧养交给萧牧师和其他同工。“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和安县县政府签订了正式的合作协议,在灾情最为严重的几十个村建立“文化工作站”。每个工作站内都设有文化室、图书室、心理辅导室、儿童游戏室四部分。建一个“文化站”要花费25万左右。三年时间我们建了20多个。每个工作站都有3-5名基督徒志愿者为灾民提供日常的探访、陪伴、应急、贫困救济等服务。

三年之中,国内300 多间家庭教会,和超过3000多人通过这个平台开展爱心服务。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圣经》中耶稣“爱人如己”的教导。

2008年12月,300多位北美和全球的华人牧者及1000多位信徒聚会旧金山,召开《一代人的见证》大型特会。会议专门安排我讲述“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见证。

2010年8月25日,“美国首届圣经世界观联合大会”在新墨西哥州举行,大会是美国教会史上第一次由基督教和天主教领袖联合发起的联合性行动,其主要目的是呼吁广大的基督徒归回以圣经为根基的传统价值观,回应世俗化社会对生命、婚姻、和信仰观念的侵蚀和挑战。

参加联合大会的来宾大约有1500人, 其中专门邀请了近20位华人基督徒领袖代表参加。让我异常惊讶的是,颁奖时我才发现自己是三位获奖者之一。大会主持人告诉我这是他们给我和“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的一个惊喜,表彰我们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中自发的联合性救援爱心行动,和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关爱生命的卓越表现。

 

《圣经》中耶稣告诉我们:“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地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圣经》还说:“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祂向你所要求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灾区事工的经验让我深深地意识到家庭教会除了传福音,还必须跟随耶稣的教导,做一个好撒玛利亚人,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地去爱你的邻舍,为基督做“光和盐的见证。”

和国内很多家庭教会牧者一样,这些年来我一直谋求教会的公开化,力争取得来自政府的合法注册与认可。但是灾区事工的经验使我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我认为家庭教会得到普通老百姓的认可、在老百姓心中“注册”更为重要;如果政府给家庭教会注册了,而我们却没有让老百姓感受到我们的爱心,看不到我们造福社会和社区的好行为,对我们这一代基督徒来说,这简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这样的注册也不会从本质上改变我们的处境,没有多大意义。

2010年,“武汉下上堂教会”开始筹划在武汉建立中国第一家“爱心食物银行”。

“食物银行”(Food Bank)是遍布全球的民间慈善组织,目前共有157家,主要目的是为社会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人群提供膳食支持。“食物银行”起源于美国,后经加拿大传入欧洲,如今已经遍及欧洲的13个国家。中国的香港和澳门都有食物银行。加拿大的“大温哥华地区食物银行”每周大约有2.65万特困人群前来领取食物;比利时的“食品银行”成立于1980年代,到了21世纪初,9个省份建有分行,此外还设立了665个协会,大力开展社会救济工作。

美国和欧洲这样发达的西方国家都需要“食物银行”,我们教会决定把这一模式引入中国,从武汉开始。从一开始,我们就按NGO的模式做,财务独立,专人管理。负责同工在教会旁边租了一间20-30平米的房子,从教会借了5000元做开办费,然后发动志愿者拿本《电话黄页》给企业打电话,发单张,筹集物资和爱心捐款。

由于申报时管理部门坚决不同意用“食物银行”这个称呼,我们就改称“爱心食物中心”。有同工专门写了说明:

“武汉爱心食物中心”是由武汉的基督徒共同发起成立的民间组织,由志愿者组成的以救助弱势群体为目的的慈善性、非盈利性民间组织。

“武汉爱心食物中心”以“服务社会、传播爱心”为宗旨,倡导“施比受更为有福”的服务理念,让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通过武汉爱心食物中心,以食物的形式帮助处于经济困难中的家庭和个人。

 

这是中国大陆建立的第一家“食物银行”,预备开业时,我们去民政部门注册,得不到支持。我邀请他们派人来参加我们的开业典礼,他们警告说:“你们就自己悄悄做,不允许其他教会参加,也不要对外宣传。”

开业的前一天,我突然想起我太太以前单位的党委书记,现任湖北省慈善总会的会长。我们认识。我就给书记打电话汇报我们成立“武汉爱心食物银行”的目的和做法,盛情邀请他:“明天,我们的‘食物银行’举行开业典礼,想邀请您光临,给我们剪彩”。

“食物银行?这个创意好!好事,我一定支持!”书记答应的很爽快。美国驻武汉总领事听说这个消息,也打电话说要代表美国政府来恭贺,我们当然欢迎。

2010年11月1日,“食物银行”正式运行。新华网、武汉晨报、凤凰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武汉成立中国第一家“食物银行”的新闻。其中一篇报道这样说:

昨日下午,武汉市武昌区爱心食物银行试运作揭牌仪式在阅马场景观楼负一楼举行。

据了解,该食物银行是国内首家爱心食物银行,省慈善总会领导何运杰、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总领事苏黛娜为爱心食物银行揭牌,20户低收入家庭现场领取救助物资。

这家食物银行面积约有20平米左右,靠墙摆放着三层的货架,左边货架上摆满了成袋的大米,右边的货架上一壶壶食用油摆得整整齐齐,身穿橘黄色工作服的志愿者们正忙着分发物资。

昨日下午,前来领取物资的低收入家庭共有20户,他们都是武昌区粮道街办事处辖区内6个社区的居民。现场志愿者们向他们发放大米、食用油、衣服等物资,这些物资均由爱心企业和个人捐赠。

“今天为6个社区的20户贫困家庭提供了物资,我们计划在未来的1年至1年半里,将资助家庭扩至300个,再往后,我们还要把爱心食物银行做得更大,争取做成一个全武汉市爱心食物的配送中心,让更多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及时得到帮助!”武昌区爱心食物银行总负责人黄磊说。

这些困难家庭的名单由社区报上来之后,他们又专门派人挨家挨户地走访调查,从200多户困难家庭中筛选出最困难的20户,优先对其进行救助,同时,他们还走访了200多家企业,动员他们向爱心食物银行捐赠物资。

黄磊还说,目前所捐赠的物资已经够发放一年,在发放大米、食用油、衣服等能满足困难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资之后,他们计划下一步将发放肉类、蛋类、面粉类等物资。

何运杰表示,湖北的慈善事业才刚刚起步,武昌区爱心食物银行的成立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希望爱心食物银行能越做越好,以帮助更多的困难群众。

 

自2010年成立以来,我们的“食物银行”已经坚持了5年,教会里有一半左右的弟兄姊妹参与到这个事工中来。教会从十一奉献中提取5%,专门设立了“好撒玛利亚人”基金。除此之外,“食物银行”没有从教会再拿一分钱,全部由弟兄姊妹在十一奉献之外,另外奉献,或者向社会筹款。有很多大学生、中学生成为我们的志愿者,加入到我们的探访队伍中来。

目前,我们的服务对象已经从最初的3个社区扩大到22个社区,涉及100户特困家庭,受关怀的差不多有300人。我们的工作方式是,首先由社区按照国家规定的贫困标准,向我们提供需要帮扶的对象,然后我们的志愿者就去探访这些家庭,建立帮扶档案。我们每月给这些家庭发放足够他们全家生活一个月的米和油。我们成立了社会关怀部,派志愿者每月至少一次去这些家庭探望。

端午节、中秋节,我们都会专门送礼物给他们,每年圣诞节,我们邀请这些人来教会,看我们的敬拜演出,中午请他们吃一顿大餐。

由于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耶稣关于“做好撒玛利亚人”的教导,我们教会和社区关系变得很好,和社区百姓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下面是一位志愿者探访后写的文章:

2011年5月26日,武汉爱心食物中心9名志愿者,在武昌区慈善总会和粮道街各社区的相关领导的帮助带领下,来到粮道街16户的特困家庭进行探访和慰问。我们这9名志愿者都是来自社会上各个行业的人士,其中有在校的大学生、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个体老板、律师等等。

当我们进入这些特困家庭的时候,家里几乎都有一股霉臭味,而且这些家庭多半是有残疾和重症的人,很多人都瘫痪在床,卧病不起。他们脸上没有任何的笑容和希望,好像有一种死亡的气息围绕着他们。

然而,当我们这些志愿者带着爱心来到他们的家中探望他们时,与他们沟通交流。慢慢地,我们也看到了这些特困家庭的人员脸上充满了笑容,我们也鼓励他们要用乐观的精神看待社会,要坚强的生活下去……

 

这样定期的上门探访和交谈让很多特困人员非常感动。一次,我去探访,一位老人告诉我,他们这些人都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说实话,平时连亲戚都不愿意跟他们来往。即使偶尔有人上门,也是办完事就走,能不进门就不进门,嫌他们家里脏、气味难闻。这让他们觉得活得没有一点尊严。但是“爱心食物银行”的志愿者来了,一坐就坐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耐心地和他们谈心,这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也是有尊严的人。

我们帮他们打扫卫生,修理家具。有的老人轮椅坏了,我们也上门给他修好。老人半夜生病了,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给“食物银行”的人打电话,请我们的弟兄姊妹送他们去医院。我们还经常在教会为有急需的人发起募捐。

有些困难户后来成了我们的同工和志愿者;有人甚至主动要求停止对他们的支持,说他们的生活已经可以自理,希望把名额让给真正需要的人。

在这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人生命慢慢地发生转变。很多人因此信主,其中最奇妙的是我们教会所在社区的一位工作人员信主。她在教会公开做见证说:“我本来是被街道派来监督‘下上堂教会’和黄磊牧师的,结果我每周来教会听道,看到许多弟兄姊妹在社区长期做的爱心事工,我慢慢发现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的良心,是整个社会的希望,我没有办法不佩服。后来我就信主了。不仅我信了,我还带我女儿来教会信了耶稣。刚信的时候,我还很犹豫,要不要公开,现在我什么都不怕,我不怕别人知道我是一个基督徒!我愿意为耶稣做见证!”

2015年,在教会所在的“读书院社区”的帮助下,“武汉食物银行”在民政部门注册了一个NGO,名字叫“武昌区爱心食物捐助中心”。

2015年12月3日,经武昌区民政委、社区服务中心、区社区志愿者协会评定,我们机构荣获“优秀志愿组织奖”。

“爱心食物银行”的公益模式现在已经被上海、吉林、桂林和陕西宝鸡等几家教会引进,服务他们所在的社区。我有一个梦想:“爱心食物银行”成为中国家庭教会的一个品牌;只要有家庭教会的地方,就要有“爱心食物银行”。

 

2012年复活节前,我们教会又在全国家庭教会率先发起“中国基督徒爱心献血日”活动。这件事的发起很偶然,2012年初,我们教会一个姊妹的亲戚,到武汉来做手术。但是医院告诉病人没有库存缺血,因此无法立即做手术。这个姊妹就来向教会求助。教会几个人去医院献血,病人也很快得到医治。后来我无意中了解到,武汉市缺血非常严重,导致很多急症病人无法及时动手术。我进一步了解到,不仅武汉,全国都是如此。都在闹“血荒”。

我觉得这个现象表面上是“缺血”,但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深层的原因是人的自私和冷漠。这时我就有一个感动,我觉得神要给我们教会一个机会:用爱来消除人的冷漠与自私。我们同工就开始在教会动员,提出一个口号叫“献出你我血,见证基督爱。”

这一年的4月6号,礼拜五,复活节的前两天,我们教会组织了六七十个人去义务献血。经过血站检查,最后合格献血的共有二三十人。

2012年11月,我们在武汉家庭教会联祷会上动员,最后有七八家教会、200多弟兄姊妹积极参加。2013年起,我们每次献血都有10多个教会、300多人参加。

我们专门印发了《基督徒为什么要积极献血》和《组织献血十步曲》等小册子,从信仰、医学、健康、献血注意事项和组织献血活动的程序和技巧等各方面回答弟兄姊妹可能会有的疑问,尽量让我们的事工做到贴心和专业。

在《基督徒为什么要积极献血》这本小册子的扉页,有这样一段话:

亲爱的弟兄姊妹:

两千多年前,有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人,却为拯救世人献出了祂全部的血。凡肯接受祂血的人,都能因此而得到生命的拯救,战胜并脱离死亡。祂就是耶稣基督!

基督徒坐而论道固然重要,但起而行道则更加珍贵,更何况这是基督徒的本分!《圣经》里从未说过要基督徒做光做盐,而是说基督徒就是光就是盐!这既是主对我们身份的定位,也是祂给予我们的使命。所以,我们要像光和盐一样,在世上为主做美好的见证,用行动活出主的爱,从而让更多的人因此而受益,也因此而得救。

现在,中国多个大中城市的血库都严重缺血,每天都有很多人因为缺血不能接受必须的手术而耽延治疗,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我们深知,这不是一个医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对基督徒来说,他人的需要就是主对我们的呼召!我们必须回应!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请站起来,走进献血站。让我们用行动向这个时代的自私和冷漠宣战!让这个世界看到光、看到盐!

 

有些弟兄姊妹思想上有顾虑,说:“中医讲,献血会亏血气啊!”我就专门请“血站”的负责人来给大家讲献血的知识和注意事项;我自己也是医生出身,我介绍人体健康知识的话对弟兄姊妹也有权威。献血前的主日,我会专门为弟兄姊妹讲一篇道:“耶稣为我们献出祂的宝血”。

由于积极献血的人多,我们就主动找“血站”商谈,希望为我们提供个别和周到的服务。“血站”领导听说一次就有这么多人集体献血,高兴坏了,我们的要求全部答应。

这样,每次献血那一天,“血站”的采血车就开到我们教会附近的广场上,他们预先竖起一个巨大而五彩缤纷的充气橡胶拱门,上面印上醒目的几个大字:“中国基督徒爱心献血日”。按照规定,“血站”会发给每位献血者一个纪念品。我们就和他们协商说,我们不要你们制作的纪念品,我们希望你们以同等价格专门为我们制作一张“武汉通”公交卡,上面印上“中国基督徒爱心献血”的字样。拿到这张“公交卡”的弟兄姊妹都特别开心,特别有荣誉感。因为第一它很实用,也很特别,只有参加我们献血活动的人才会有;第二,特别好传福音。乘车时,经常有旅客好奇:“怎么你的‘公交卡’和普通的不一样?”这可是天赐的传福音的好机会啊!

献血时,300多位弟兄姊妹排着队,依次穿过拱门,旁边站着的弟兄姊妹唱着赞美诗,不停地鼓励他们;有人从献血车上下来,弟兄姊妹就赶紧送上鸡蛋、面包和大大的拥抱。

献完血,大家都到教会集合,开始快乐的嘉年华!不献血的弟兄姊妹我们也鼓励他们参加,不过每人要奉献50元钱。义工们早早做好饭,熬好几大锅香气喷喷的鸡汤,不管献血没献血,几百人一起吃爱宴、喝鸡汤、赞美敬拜、共沐主恩,开心死啦!

现在,每年两次的“爱心献血”已经成为“下上堂教会”的一件“圣事”。我们也不断在全国其他地方推广我们的这一事工经验。2015年,上海有300多基督徒,桂林有700多基督徒,温州有1000多基督徒参加了“中国基督徒爱心献血日”活动;陕西宝鸡的家庭教会也每年发起这一活动。

我们的目标是:有那么一天,全国每一个城市都发起“基督徒爱心献血日”活动。我们倡议,在一年里选定两天作为献血日,一个在每年3、4月间,耶稣受难日前后,以表明我们对基督为人类流出宝血的回应;另一天固定在每年的11月25日,我们称之为“中国基督徒献血日”,邀请全国的基督徒在这一天爱心献血。

11月25日这一天不是什么纪念日,也没有任何特别的意义。我们选定这一天有一个原因就是《圣经·歌林多前书》11章25节耶稣说的这段话:“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

《圣经·约翰一书》3章18节说:“小子们啊,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眼下的中国,连“一个老人跌倒是否要扶起来”,都要引起全社会广泛的争议,足见“冷漠”已经成为社会通病。面对“血荒”频频、生命垂危,我们基督徒岂能继续在口头上空谈基督之爱,而不果断地站出来,用行动做一个爱的实践者?

神用他的舍己和无私,把爱注入我们心间,也让我们有能力去爱人;他也希望我们走出教堂、走向社会、奉献爱心,把这份爱分享传递出去,让社会上更多的人领受基督的大爱。

盼望藉着神的感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教会和基督徒,能够站出来参与“爱心献血日”活动,以实际行动帮助消除“血荒”;并在参与消除“血荒”的过程中,不断扩大“中国基督徒爱心献血日”的社会影响,并最终发展成为中国基督徒的一个节日。

这个节日将会是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用爱和付出,在普通老百姓的心里慢慢扎根、发芽,自然长成。

我们愿以此纪念主耶稣用血为我们所立的新约。

荣耀归与爱我们的主耶稣,直到永永远远!

 

阿信 2016年2月6日定稿

 

附:感谢龚有玲、廖雅猛、赵晨星、郭超群等朋友为录音整理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本文选自《人是被光照的微尘》

余杰、阿信 著

2016年3月,台湾主流出版

内容:访谈记录八位华人基督徒的信主历程和事工,云彩一样的见证,带给读者启发性的深刻体验。

 

附录本书目录:

第一章:我们都是日光之下的微尘

台湾理 贤会有福堂冯君蓝牧师,用人物摄像展示基督教的人观,阮义忠称赞其作品为华人世界最优秀的人物摄像,本书封面照片即来自冯牧师的摄像。

 

第二章:基督徒理应成为捍卫人权的先锋

台湾基督徒媒体人,人权活动家杨宪宏,牙医师,记者与环保先驱,中国人权议题最勇敢的发声者。

 

第三章:上帝眷顾我们原住民

台东布农文教基金会执行长白光胜牧师:残障的身体,飞翔的灵魂,为布农部落建造一艘诺亚方舟。

 

第四章:出版业是抢夺灵魂的战场

橄榄宣华出版团队总编辑金玉梅,从天下到橄榄,将出版业者做抢救灵魂的战场,引领台湾迈向美好社会。

 

第五章:和谐社会之根基是宗教信仰自由

美国普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杨凤岗,美国宗教社会领域之顶尖学者,认为中国和谐社会的根基是宗教信仰自由。

 

第六章:牧师为什么要撰写社会评论

温哥华华人基督教会卢维溢牧师,在世俗文化中坚持符合圣经原则的保守主义写作,永远不放弃翻转文化的机会。

 

第七章:从崇拜柏格理到顺服上帝

《“窄门”前的石门坎》作者,中国基督徒学者张坦,从负责一省宗教事务的官员到家庭教会之会友,柏格理和石门坎传奇的发掘者。

 

第八章:从医治身体到拯救灵魂

中国武汉下上堂教会牧师黄磊,2008年汶川地震后和其他牧者联合发起“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并在灾区侍奉三年;2010年发起中国第一家“爱心食物银行”,关心社区贫困老人;2012年发起“中国基督徒献血日”活动,鼓励中国基督徒践行耶稣“爱人如己”的教导。

 

特别说明

我们通过公开渠道获得这些信息,不意味着具有此信息的使用权。本站属非盈利自愿者创建,如有版权争议,请来函告知以便我们删除。

专访:黄磊牧师与武汉下上堂教会(下) |阿信

爱人如己:灾区事工、食物银行、发起全国基督徒献血日

阿信:您的同工萧文光牧师这样评价您:“想法很多、很大,敢于去尝试很多没有人做的事。”2008年汶川地震爆发后,您和国内一些牧者发起“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并在灾区事工三年,“武汉下上堂教会”在公益事工上也一直走在国内家庭教会的前列,请您略作介绍。

黄磊:2008年初,“武汉下上堂教会”固定聚会的信徒已经有100多人。这时,中国南方遭遇凝冻,武汉也特别严重。我们教会冒着冰雪给贫困户送棉被、御寒衣物、食品。但那段时间,也有大量旅客滞留在火车站,汽车排成长龙停在高速路上,动弹不得;供应跟不上,一杯白开水卖到20元,一盒方便面要价50元,但是我们教会却没有发动弟兄姊妹前去救助。这两件事,既带给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悔改“光和盐”的事工做得还远远不够。

这年3月,北京锡安教会金明日牧师主持召开了全国牧者研讨会,差不多有200名牧者参加。在会上,我分享了我们教会在年初凝冻期间做的事工

和上帝带给我们的感动。大会之后分小组讨论,没想到我这个小组来的人最多,大家对基督教爱心事工非常感兴趣。

利用开会的间隙,有朋友介绍我去民政部拜访急难救助司司长王振耀先生。交谈中,我请教王司长:“如果中国发生灾难的话,我们作为基督教团体,能不能组织机构到灾区去?”

王司长回答说:“当然可以!”

这时我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王司长印象深刻,我说:“中国要发生大的地震。”

这是2008年3月。

这次牧者研讨会上,大家约定,今后中国一旦发生大的灾难,教会要彼此搭配、联合事工。家庭教会要公开做社会关怀的工作,用实际的爱心为主做见证。

回到武汉,我就和一直关心我的美国牧师保罗联系,请他帮忙联系美国基督教救灾机构。没过多久,美国最大的一家基督教救灾机构就把他们的章程、救灾技术、程序、安全注意事项等等寄给我。我紧锣密鼓地请人翻译。我们还约定,6月22日请该机构的负责人来武汉(往返机票自费)给我们讲急难救助的事工原则和技巧。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汶川地震爆发。

有几个小时成都的电话打不通,线路通畅后,我和四川圣爱基金会的理事长孟长寿弟兄通话,约定当天成立“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

5月15日,我带领我们教会7人救灾小组并带着物质,赶到成都,并在成都波特酒店建立“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总部,这是1949年之后中国家庭教会出现的第一个联合事工机构。

这一年被媒体和学者称为“中国NGO元年”。汶川地震爆发后,数百万志愿者涌入灾区,参与救灾,各种民间草根公益机构也雨后春笋般地成立,“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就是其中的一个。

由于我们在地震发生前就有预备,因此几乎是最早进入灾区。除了送去矿泉水、牛奶、食品、衣物之外,根据灾区的实际需要,教会在武汉购买了大量的手电筒、雨伞,差不多5000多台短波收音机。

我们特别关心灾区妇女和孩子的需要,买了大量的婴儿用品、纸尿裤、和妇女卫生用品。这方面的需要当时被大多数救灾机构忽视,因此当妇女们拿到我们送给他们的物品时,很多人感动得流泪:“真谢谢你们,为我们考虑的这么周全!”

我们当时得到一个异象:“让所有在灾难和贫困中有需要的人得到帮助”;我们也权衡利弊,提出了适合中国现实情况的四条“事工原则”:使老百姓得实惠,使政府得政绩,使信徒得造就,使上帝得荣耀。

在救灾事工中,我们教会的弟兄姊妹也大得造就。差不多有一半的人到过灾区服务。我们也和全国差不多几百家家庭教会同工,给灾区送来几千顶帐篷,每个帐篷上面都印上“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和“耶稣爱你”的字样。

我本来的计划是在灾区工作几个月就离开。但6月份的一天,凌晨4点我们买了生活所需的物资,从成都运到绵阳安县秀水镇金山村。那天天气特别热,发放完物资,大家感觉很累,正准备离开。这时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妇人,不停地拉着我的手哭,不住地重复一句话:“没有希望了,没有希望了!”

当时我没有完全明白老太太的心情。离开后,我问同工:“刚才老太太不停地说‘没有希望了,没有希望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同工提醒我说:“你看这个村子有什么不一样?”

我说还真看不出来。

他说:“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村子里几乎没有小孩!”

“哎呀!”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地震那一天,仅仅90秒的地震,山体滑坡,把这个村唯一一所小学校全部埋没,从老师到孩子没有一位幸存者。这位老人的两个儿子、三个孙子,全部丧生。

这位年过六旬的老太太,经历如此的变故,打击之大可想而知。我想起她哭诉时告诉我,她的头发就在地震发生后的那一晚全部白了。我以前从书上听过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现在老太太让我看到了真人。

我和同工赶快又去她家里,送去米、菜、肉等生活必需品给她。他们这个村在山上,我们差不多每过两三天就要送一次物资。一次回来的路上,我心里很难受,想着这些灾民很多失去了亲人,经济和物资上的帮助、短期的陪伴和鼓励看来远远不够,还需要有人长期留下来,陪伴和关爱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慢慢地走出艰难,找到盼望。我边走边祷告,这时仿佛听到有声音对我说:“如果我要把你留下来,你愿不愿意?”

这时我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我明白陪伴的工作不是三五个月那么简单。我祷告主说:“主啊,如果你要让我到这里来的话。就告诉我,让我完全的能够放开。”

6月底,我回到武汉,征得妻子和儿子同意后,向医院写出辞职申请。一连提交了三次,最后医院领导回复说:“我们每天都看电视,清楚灾区的惨状,很震撼,也想帮助他们。这样,我们同意你去,不用辞职,也为我们医院尽份爱心。”

从那时起,直到2011年夏天,我大部分时间都呆在绵阳。“下上堂教会”的日常牧养交给萧牧师和其他同工。“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和安县县政府签订了正式的合作协议,在灾情最为严重的几十个村建立“文化工作站”。每个工作站内都设有文化室、图书室、心理辅导室、儿童游戏室四部分。建一个“文化站”要花费25万左右。三年时间我们建了20多个。每个工作站都有3-5名基督徒志愿者为灾民提供日常的探访、陪伴、应急、贫困救济等服务。

三年之中,国内300 多间家庭教会,和超过3000多人通过这个平台开展爱心服务。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圣经》中耶稣“爱人如己”的教导。

2008年12月,300多位北美和全球的华人牧者及1000多位信徒聚会旧金山,召开《一代人的见证》大型特会。会议专门安排我讲述“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见证。

2010年8月25日,“美国首届圣经世界观联合大会”在新墨西哥州举行,大会是美国教会史上第一次由基督教和天主教领袖联合发起的联合性行动,其主要目的是呼吁广大的基督徒归回以圣经为根基的传统价值观,回应世俗化社会对生命、婚姻、和信仰观念的侵蚀和挑战。

参加联合大会的来宾大约有1500人, 其中专门邀请了近20位华人基督徒领袖代表参加。让我异常惊讶的是,颁奖时我才发现自己是三位获奖者之一。大会主持人告诉我这是他们给我和“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的一个惊喜,表彰我们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中自发的联合性救援爱心行动,和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关爱生命的卓越表现。

 

《圣经》中耶稣告诉我们:“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地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圣经》还说:“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祂向你所要求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灾区事工的经验让我深深地意识到家庭教会除了传福音,还必须跟随耶稣的教导,做一个好撒玛利亚人,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地去爱你的邻舍,为基督做“光和盐的见证。”

和国内很多家庭教会牧者一样,这些年来我一直谋求教会的公开化,力争取得来自政府的合法注册与认可。但是灾区事工的经验使我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我认为家庭教会得到普通老百姓的认可、在老百姓心中“注册”更为重要;如果政府给家庭教会注册了,而我们却没有让老百姓感受到我们的爱心,看不到我们造福社会和社区的好行为,对我们这一代基督徒来说,这简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这样的注册也不会从本质上改变我们的处境,没有多大意义。

2010年,“武汉下上堂教会”开始筹划在武汉建立中国第一家“爱心食物银行”。

“食物银行”(Food Bank)是遍布全球的民间慈善组织,目前共有157家,主要目的是为社会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人群提供膳食支持。“食物银行”起源于美国,后经加拿大传入欧洲,如今已经遍及欧洲的13个国家。中国的香港和澳门都有食物银行。加拿大的“大温哥华地区食物银行”每周大约有2.65万特困人群前来领取食物;比利时的“食品银行”成立于1980年代,到了21世纪初,9个省份建有分行,此外还设立了665个协会,大力开展社会救济工作。

美国和欧洲这样发达的西方国家都需要“食物银行”,我们教会决定把这一模式引入中国,从武汉开始。从一开始,我们就按NGO的模式做,财务独立,专人管理。负责同工在教会旁边租了一间20-30平米的房子,从教会借了5000元做开办费,然后发动志愿者拿本《电话黄页》给企业打电话,发单张,筹集物资和爱心捐款。

由于申报时管理部门坚决不同意用“食物银行”这个称呼,我们就改称“爱心食物中心”。有同工专门写了说明:

“武汉爱心食物中心”是由武汉的基督徒共同发起成立的民间组织,由志愿者组成的以救助弱势群体为目的的慈善性、非盈利性民间组织。

“武汉爱心食物中心”以“服务社会、传播爱心”为宗旨,倡导“施比受更为有福”的服务理念,让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通过武汉爱心食物中心,以食物的形式帮助处于经济困难中的家庭和个人。

 

这是中国大陆建立的第一家“食物银行”,预备开业时,我们去民政部门注册,得不到支持。我邀请他们派人来参加我们的开业典礼,他们警告说:“你们就自己悄悄做,不允许其他教会参加,也不要对外宣传。”

开业的前一天,我突然想起我太太以前单位的党委书记,现任湖北省慈善总会的会长。我们认识。我就给书记打电话汇报我们成立“武汉爱心食物银行”的目的和做法,盛情邀请他:“明天,我们的‘食物银行’举行开业典礼,想邀请您光临,给我们剪彩”。

“食物银行?这个创意好!好事,我一定支持!”书记答应的很爽快。美国驻武汉总领事听说这个消息,也打电话说要代表美国政府来恭贺,我们当然欢迎。

2010年11月1日,“食物银行”正式运行。新华网、武汉晨报、凤凰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武汉成立中国第一家“食物银行”的新闻。其中一篇报道这样说:

昨日下午,武汉市武昌区爱心食物银行试运作揭牌仪式在阅马场景观楼负一楼举行。

据了解,该食物银行是国内首家爱心食物银行,省慈善总会领导何运杰、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总领事苏黛娜为爱心食物银行揭牌,20户低收入家庭现场领取救助物资。

这家食物银行面积约有20平米左右,靠墙摆放着三层的货架,左边货架上摆满了成袋的大米,右边的货架上一壶壶食用油摆得整整齐齐,身穿橘黄色工作服的志愿者们正忙着分发物资。

昨日下午,前来领取物资的低收入家庭共有20户,他们都是武昌区粮道街办事处辖区内6个社区的居民。现场志愿者们向他们发放大米、食用油、衣服等物资,这些物资均由爱心企业和个人捐赠。

“今天为6个社区的20户贫困家庭提供了物资,我们计划在未来的1年至1年半里,将资助家庭扩至300个,再往后,我们还要把爱心食物银行做得更大,争取做成一个全武汉市爱心食物的配送中心,让更多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及时得到帮助!”武昌区爱心食物银行总负责人黄磊说。

这些困难家庭的名单由社区报上来之后,他们又专门派人挨家挨户地走访调查,从200多户困难家庭中筛选出最困难的20户,优先对其进行救助,同时,他们还走访了200多家企业,动员他们向爱心食物银行捐赠物资。

黄磊还说,目前所捐赠的物资已经够发放一年,在发放大米、食用油、衣服等能满足困难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资之后,他们计划下一步将发放肉类、蛋类、面粉类等物资。

何运杰表示,湖北的慈善事业才刚刚起步,武昌区爱心食物银行的成立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希望爱心食物银行能越做越好,以帮助更多的困难群众。

 

自2010年成立以来,我们的“食物银行”已经坚持了5年,教会里有一半左右的弟兄姊妹参与到这个事工中来。教会从十一奉献中提取5%,专门设立了“好撒玛利亚人”基金。除此之外,“食物银行”没有从教会再拿一分钱,全部由弟兄姊妹在十一奉献之外,另外奉献,或者向社会筹款。有很多大学生、中学生成为我们的志愿者,加入到我们的探访队伍中来。

目前,我们的服务对象已经从最初的3个社区扩大到22个社区,涉及100户特困家庭,受关怀的差不多有300人。我们的工作方式是,首先由社区按照国家规定的贫困标准,向我们提供需要帮扶的对象,然后我们的志愿者就去探访这些家庭,建立帮扶档案。我们每月给这些家庭发放足够他们全家生活一个月的米和油。我们成立了社会关怀部,派志愿者每月至少一次去这些家庭探望。

端午节、中秋节,我们都会专门送礼物给他们,每年圣诞节,我们邀请这些人来教会,看我们的敬拜演出,中午请他们吃一顿大餐。

由于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耶稣关于“做好撒玛利亚人”的教导,我们教会和社区关系变得很好,和社区百姓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下面是一位志愿者探访后写的文章:

2011年5月26日,武汉爱心食物中心9名志愿者,在武昌区慈善总会和粮道街各社区的相关领导的帮助带领下,来到粮道街16户的特困家庭进行探访和慰问。我们这9名志愿者都是来自社会上各个行业的人士,其中有在校的大学生、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个体老板、律师等等。

当我们进入这些特困家庭的时候,家里几乎都有一股霉臭味,而且这些家庭多半是有残疾和重症的人,很多人都瘫痪在床,卧病不起。他们脸上没有任何的笑容和希望,好像有一种死亡的气息围绕着他们。

然而,当我们这些志愿者带着爱心来到他们的家中探望他们时,与他们沟通交流。慢慢地,我们也看到了这些特困家庭的人员脸上充满了笑容,我们也鼓励他们要用乐观的精神看待社会,要坚强的生活下去……

 

这样定期的上门探访和交谈让很多特困人员非常感动。一次,我去探访,一位老人告诉我,他们这些人都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说实话,平时连亲戚都不愿意跟他们来往。即使偶尔有人上门,也是办完事就走,能不进门就不进门,嫌他们家里脏、气味难闻。这让他们觉得活得没有一点尊严。但是“爱心食物银行”的志愿者来了,一坐就坐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耐心地和他们谈心,这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也是有尊严的人。

我们帮他们打扫卫生,修理家具。有的老人轮椅坏了,我们也上门给他修好。老人半夜生病了,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给“食物银行”的人打电话,请我们的弟兄姊妹送他们去医院。我们还经常在教会为有急需的人发起募捐。

有些困难户后来成了我们的同工和志愿者;有人甚至主动要求停止对他们的支持,说他们的生活已经可以自理,希望把名额让给真正需要的人。

在这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人生命慢慢地发生转变。很多人因此信主,其中最奇妙的是我们教会所在社区的一位工作人员信主。她在教会公开做见证说:“我本来是被街道派来监督‘下上堂教会’和黄磊牧师的,结果我每周来教会听道,看到许多弟兄姊妹在社区长期做的爱心事工,我慢慢发现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的良心,是整个社会的希望,我没有办法不佩服。后来我就信主了。不仅我信了,我还带我女儿来教会信了耶稣。刚信的时候,我还很犹豫,要不要公开,现在我什么都不怕,我不怕别人知道我是一个基督徒!我愿意为耶稣做见证!”

2015年,在教会所在的“读书院社区”的帮助下,“武汉食物银行”在民政部门注册了一个NGO,名字叫“武昌区爱心食物捐助中心”。

2015年12月3日,经武昌区民政委、社区服务中心、区社区志愿者协会评定,我们机构荣获“优秀志愿组织奖”。

“爱心食物银行”的公益模式现在已经被上海、吉林、桂林和陕西宝鸡等几家教会引进,服务他们所在的社区。我有一个梦想:“爱心食物银行”成为中国家庭教会的一个品牌;只要有家庭教会的地方,就要有“爱心食物银行”。

 

2012年复活节前,我们教会又在全国家庭教会率先发起“中国基督徒爱心献血日”活动。这件事的发起很偶然,2012年初,我们教会一个姊妹的亲戚,到武汉来做手术。但是医院告诉病人没有库存缺血,因此无法立即做手术。这个姊妹就来向教会求助。教会几个人去医院献血,病人也很快得到医治。后来我无意中了解到,武汉市缺血非常严重,导致很多急症病人无法及时动手术。我进一步了解到,不仅武汉,全国都是如此。都在闹“血荒”。

我觉得这个现象表面上是“缺血”,但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深层的原因是人的自私和冷漠。这时我就有一个感动,我觉得神要给我们教会一个机会:用爱来消除人的冷漠与自私。我们同工就开始在教会动员,提出一个口号叫“献出你我血,见证基督爱。”

这一年的4月6号,礼拜五,复活节的前两天,我们教会组织了六七十个人去义务献血。经过血站检查,最后合格献血的共有二三十人。

2012年11月,我们在武汉家庭教会联祷会上动员,最后有七八家教会、200多弟兄姊妹积极参加。2013年起,我们每次献血都有10多个教会、300多人参加。

我们专门印发了《基督徒为什么要积极献血》和《组织献血十步曲》等小册子,从信仰、医学、健康、献血注意事项和组织献血活动的程序和技巧等各方面回答弟兄姊妹可能会有的疑问,尽量让我们的事工做到贴心和专业。

在《基督徒为什么要积极献血》这本小册子的扉页,有这样一段话:

亲爱的弟兄姊妹:

两千多年前,有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人,却为拯救世人献出了祂全部的血。凡肯接受祂血的人,都能因此而得到生命的拯救,战胜并脱离死亡。祂就是耶稣基督!

基督徒坐而论道固然重要,但起而行道则更加珍贵,更何况这是基督徒的本分!《圣经》里从未说过要基督徒做光做盐,而是说基督徒就是光就是盐!这既是主对我们身份的定位,也是祂给予我们的使命。所以,我们要像光和盐一样,在世上为主做美好的见证,用行动活出主的爱,从而让更多的人因此而受益,也因此而得救。

现在,中国多个大中城市的血库都严重缺血,每天都有很多人因为缺血不能接受必须的手术而耽延治疗,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我们深知,这不是一个医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对基督徒来说,他人的需要就是主对我们的呼召!我们必须回应!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请站起来,走进献血站。让我们用行动向这个时代的自私和冷漠宣战!让这个世界看到光、看到盐!

 

有些弟兄姊妹思想上有顾虑,说:“中医讲,献血会亏血气啊!”我就专门请“血站”的负责人来给大家讲献血的知识和注意事项;我自己也是医生出身,我介绍人体健康知识的话对弟兄姊妹也有权威。献血前的主日,我会专门为弟兄姊妹讲一篇道:“耶稣为我们献出祂的宝血”。

由于积极献血的人多,我们就主动找“血站”商谈,希望为我们提供个别和周到的服务。“血站”领导听说一次就有这么多人集体献血,高兴坏了,我们的要求全部答应。

这样,每次献血那一天,“血站”的采血车就开到我们教会附近的广场上,他们预先竖起一个巨大而五彩缤纷的充气橡胶拱门,上面印上醒目的几个大字:“中国基督徒爱心献血日”。按照规定,“血站”会发给每位献血者一个纪念品。我们就和他们协商说,我们不要你们制作的纪念品,我们希望你们以同等价格专门为我们制作一张“武汉通”公交卡,上面印上“中国基督徒爱心献血”的字样。拿到这张“公交卡”的弟兄姊妹都特别开心,特别有荣誉感。因为第一它很实用,也很特别,只有参加我们献血活动的人才会有;第二,特别好传福音。乘车时,经常有旅客好奇:“怎么你的‘公交卡’和普通的不一样?”这可是天赐的传福音的好机会啊!

献血时,300多位弟兄姊妹排着队,依次穿过拱门,旁边站着的弟兄姊妹唱着赞美诗,不停地鼓励他们;有人从献血车上下来,弟兄姊妹就赶紧送上鸡蛋、面包和大大的拥抱。

献完血,大家都到教会集合,开始快乐的嘉年华!不献血的弟兄姊妹我们也鼓励他们参加,不过每人要奉献50元钱。义工们早早做好饭,熬好几大锅香气喷喷的鸡汤,不管献血没献血,几百人一起吃爱宴、喝鸡汤、赞美敬拜、共沐主恩,开心死啦!

现在,每年两次的“爱心献血”已经成为“下上堂教会”的一件“圣事”。我们也不断在全国其他地方推广我们的这一事工经验。2015年,上海有300多基督徒,桂林有700多基督徒,温州有1000多基督徒参加了“中国基督徒爱心献血日”活动;陕西宝鸡的家庭教会也每年发起这一活动。

我们的目标是:有那么一天,全国每一个城市都发起“基督徒爱心献血日”活动。我们倡议,在一年里选定两天作为献血日,一个在每年3、4月间,耶稣受难日前后,以表明我们对基督为人类流出宝血的回应;另一天固定在每年的11月25日,我们称之为“中国基督徒献血日”,邀请全国的基督徒在这一天爱心献血。

11月25日这一天不是什么纪念日,也没有任何特别的意义。我们选定这一天有一个原因就是《圣经·歌林多前书》11章25节耶稣说的这段话:“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

《圣经·约翰一书》3章18节说:“小子们啊,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眼下的中国,连“一个老人跌倒是否要扶起来”,都要引起全社会广泛的争议,足见“冷漠”已经成为社会通病。面对“血荒”频频、生命垂危,我们基督徒岂能继续在口头上空谈基督之爱,而不果断地站出来,用行动做一个爱的实践者?

神用他的舍己和无私,把爱注入我们心间,也让我们有能力去爱人;他也希望我们走出教堂、走向社会、奉献爱心,把这份爱分享传递出去,让社会上更多的人领受基督的大爱。

盼望藉着神的感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教会和基督徒,能够站出来参与“爱心献血日”活动,以实际行动帮助消除“血荒”;并在参与消除“血荒”的过程中,不断扩大“中国基督徒爱心献血日”的社会影响,并最终发展成为中国基督徒的一个节日。

这个节日将会是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用爱和付出,在普通老百姓的心里慢慢扎根、发芽,自然长成。

我们愿以此纪念主耶稣用血为我们所立的新约。

荣耀归与爱我们的主耶稣,直到永永远远!

 

阿信 2016年2月6日定稿

 

附:感谢龚有玲、廖雅猛、赵晨星、郭超群等朋友为录音整理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本文选自《人是被光照的微尘》

余杰、阿信 著

2016年3月,台湾主流出版

内容:访谈记录八位华人基督徒的信主历程和事工,云彩一样的见证,带给读者启发性的深刻体验。

 

附录本书目录:

第一章:我们都是日光之下的微尘

台湾理 贤会有福堂冯君蓝牧师,用人物摄像展示基督教的人观,阮义忠称赞其作品为华人世界最优秀的人物摄像,本书封面照片即来自冯牧师的摄像。

 

第二章:基督徒理应成为捍卫人权的先锋

台湾基督徒媒体人,人权活动家杨宪宏,牙医师,记者与环保先驱,中国人权议题最勇敢的发声者。

 

第三章:上帝眷顾我们原住民

台东布农文教基金会执行长白光胜牧师:残障的身体,飞翔的灵魂,为布农部落建造一艘诺亚方舟。

 

第四章:出版业是抢夺灵魂的战场

橄榄宣华出版团队总编辑金玉梅,从天下到橄榄,将出版业者做抢救灵魂的战场,引领台湾迈向美好社会。

 

第五章:和谐社会之根基是宗教信仰自由

美国普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杨凤岗,美国宗教社会领域之顶尖学者,认为中国和谐社会的根基是宗教信仰自由。

 

第六章:牧师为什么要撰写社会评论

温哥华华人基督教会卢维溢牧师,在世俗文化中坚持符合圣经原则的保守主义写作,永远不放弃翻转文化的机会。

 

第七章:从崇拜柏格理到顺服上帝

《“窄门”前的石门坎》作者,中国基督徒学者张坦,从负责一省宗教事务的官员到家庭教会之会友,柏格理和石门坎传奇的发掘者。

 

第八章:从医治身体到拯救灵魂

中国武汉下上堂教会牧师黄磊,2008年汶川地震后和其他牧者联合发起“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并在灾区侍奉三年;2010年发起中国第一家“爱心食物银行”,关心社区贫困老人;2012年发起“中国基督徒献血日”活动,鼓励中国基督徒践行耶稣“爱人如己”的教导。

 

特别说明

我们通过公开渠道获得这些信息,不意味着具有此信息的使用权。本站属非盈利自愿者创建,如有版权争议,请来函告知以便我们删除。

编者推荐

5/5

走一条狭窄的信仰之路

马太福音7:13-14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

最新热门